三缸机,去你的流量!

科技热点来源:ZAKER汽车评论8781阅读模式
摘要那些关于三缸一针见血的情绪本身就成了最好的流量

从 1990 年,世界上第一个网页浏览器诞生,至今正好过去了三十一年。我们在三十年余年里,深刻的感受到了互联网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础性元素,网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章源自甲骨虫-https://www.icqone.com/15192.html

伯纳斯 · 李,这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开拓者似乎让人类在数字世界中被重新链接,人与人距离前所未有地被拉近,甚至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还重构了人际关系网络。文章源自甲骨虫-https://www.icqone.com/15192.html

但吊诡的是,互联网世界在链接世界的同时,正在变得愈发割裂,意见比较统一的地方大概只有偶像们的评论区。每个人都可以感觉到虚拟世界中的戾气越来越重,争吵对立无处不在。文章源自甲骨虫-https://www.icqone.com/15192.html

文章源自甲骨虫-https://www.icqone.com/15192.html

作为一名二十三线车评人,近几日也感受到了网友们对于前不久关于头部大 V 们在沙漠上称赞搭载了三缸发动机的某车型的深深恶意,他们作品的评论区相继沦陷,恶搞、调侃、蹭流量的接踵而至。文章源自甲骨虫-https://www.icqone.com/15192.html

黑格尔说:所谓常识,不过是一个时代的偏见。文章源自甲骨虫-https://www.icqone.com/15192.html

但从来没有一款发动机能够牵动着如此多网友的神经,不过关于三缸机创造的不仅仅是话题和流量,还使得整个关于发动机技术的讨论发生了巨大的撕裂,一方面人们对此争论不休,谁也无法说服彼此;另一方面它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实现得如此极端,不管你承认与否,这个时代,夸赞三缸几乎等同于「被充值」。文章源自甲骨虫-https://www.icqone.com/15192.html

如果你认为今天我是来替三缸机或者某家车企洗白的,那估计得让你失望了,毕竟作为二十三线车评人人微言轻,连大 V 们都说服不了大众,我更无法担当此任。文章源自甲骨虫-https://www.icqone.com/15192.html

平心而论,三缸机如今之所以被妖魔化得如此严重,本身媒体就应该负一部分责任。先不论汽车媒体如今已经失去了部分 " 公信力 " 的权威属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虽然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并迎来了自媒体的井喷式爆发,但随之获取观点、迎合情绪变得轻而易举后,大部分媒体自身也陷入到了对于 " 三缸 " 一棍子打死式的口语表达的窠臼,毕竟那些关于三缸一针见血的情绪本身就成了最好的流量。文章源自甲骨虫-https://www.icqone.com/15192.html

当时嗤之以鼻的落后技术的产物,如今成为了口中的香饽饽,不论是别人口中,还是自己口中,网友都不会关心,因为 " 狼来了 " 的信任危机已经开始循环,甚至已经蔓延至了整个汽车行业生态。文章源自甲骨虫-https://www.icqone.com/15192.html

不过,事态发展至今,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的用 " 都 2021 年,还在谈三缸色变 " 的口吻去告诉消费者三缸的优势;另一方面即便媒体不去洗白,但也至少得凭着 " 铁肩担道义 " 的精神去扒一扒三缸机,尽量去缝合整个因技术问题产生的缺口。

网络上有关于三缸机的优缺点分析和如何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使得三缸达到跟四缸一样平顺的分析已经铺天盖地,这里我便不再进行赘述,我们先不妨从三缸机的起源和为何三缸机会引发大众形成刻板印象的源头开始谈起。

很多人认为三缸机是最近二十年缸数不断减少的产物,殊不知早在上个世纪它便早已问世。

上世纪 90 年代,拜一汽夏利和大发几款国民车所赐,中国人早早地就接触到了三缸机,但那个时候碍于成本和技术的原因,搭载三缸机的车型并不高端,这就让其缺点被无限放大," 抖动 "、" 廉价 " 等关键词更是深入人心。

当时的三缸机主要有两个大问题,首先就是噪声响、抖动大,这主要是由于物理方面的先天缺陷所致。气缸活塞运动会产生往复力,偶数缸恰好能中和这种往复惯性力,而奇数缸就不能,就会很抖。

所以在认知层面中国消费者很早就形成了三缸 = 低档的固有成见。正所谓 " 缸数即真理,排量即正义 ",用我们如今网络时髦的词来描述就是 " 鄙视链 "。

一如中国消费者偏爱某车系逐渐形成的 " 车系鄙视链 " 一样,100 年前,在那个汽车还属于奢侈品的年代,真正的鄙视链顶端得上到 V16 发动机,其次则是 V12 发动机,直列八缸、V 型八缸只能算是入了豪华车的门槛,三缸?不好意思,鄙视链底端无疑了。

都说市场决定技术,在当时三缸机车型的通病几乎无法通过有效办法解决的层面下,四缸机表现逐渐脱颖而出,消费者也就用脚投票,纷纷换购了四缸车型。不过在 QQ、夏利退场之后,大家本以为三缸机会定格在那段历史中,但一个政策的转向,又让诸多车企将眼光再次投向它。

在后续传播中,消费者经常能够看到关于替三缸机争辩的措辞," 咖啡法 "" 双积分 "" 排放压力 ",在我看来,这些客观存在的政策导向消费者并不是完全冷漠无视的,如今之所以対之 " 免疫 ",主要还是车企出于对排放政策的过度解读以及从一开始就没有准确预测三缸机的发展趋势。

美国的咨询公司 Gartner 早在十多年前发布过一个概念,叫技术成熟度曲线。它反映了不同的技术的成熟程度、人们的接受程度与社会的采用程度。

具体来说,Gartner 把一项新技术从发明到广泛应用分为了五个阶段:萌芽期、膨胀期、幻灭期、爬升期、高峰期,正如曲线上的趋势。这五个时期有着以下的几个特点:

- 萌芽期:技术只是处于初步研发阶段;通过媒体的关注引发了部分公众的关注。

- 膨胀期:由于早期宣传,社会上出现部分成功的案例;但也伴随着大量失败的企业。

- 幻灭期:技术的发展势头下降,大部分公司投资失败,仅剩部分企业继续研发以满足用户需求。

- 爬升期:技术的第二代、第三代产品开始出现,企业推出的产品更多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更多的资金涌入这一领域。

- 高峰期:主流产品开始批量生产;技术已经能广泛地适用于市场。

尽管近些年出现了关于技术成熟度曲线局限性的讨论,但不予置否的是,如果只是将其看做它对技术发展的一种观察、社会现象的一种描述,它是十分有价值的。我们不妨将我国对于研用三缸技术的时间线带入其中。

萌芽期无疑是上个世纪 90 年代轿车成为新鲜事物,三缸机搭载在夏利等国产汽车上开始引发了部分公众的关注。

膨胀期则是 2015 年—— 2019 年,根据中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去年发布的《三缸发动机市场分析》一文中所写到,2015 年仅有 31 款车型搭载了三缸发动机,2016 年则是来到 37 款,两年后则是形成了三缸发动机的一个爆发式的增长期,2019 年三缸发动机的使用达到 307 款的水平。

而此后的幻灭期显然就是去年 1-9 月仅有 82 款车型搭载了三缸,显然别克英朗销量腰斩的事件让三缸的发展势头有所下降,这期间,宝马将三缸机搭载到 i8 上看似激进,实则用 i8 这种极度不走量的车型试探市场反应,也表明当年车企对三缸机的推广仍缺乏信心,半推半就。

另外还有车企采用的策略是节能减排与市场的平衡,让三缸发动机满足一定的主流消费群的需求,四缸机满足一些保守用户的需求。

殊不知,不论哪种从根本上上对技术的进步没有起到助推的作用,反而使其跟低端紧紧绑定在了一起,与此同时也导致诸多已经酝酿相关项目的车企进退两难。

说到这里,这也就回到了网络上用户关于某品牌搭载三缸机最具争议的点——为何全系搭载三缸,而且价格还和此前四缸一如既往。

站在他们自身的角度,正如搭载三缸机,未来势必将搭配自行研发的混动技术实现三缸发动机与纯电动等协同的发展,一来能够彻底的解决掉抖动和静谧性的问题,同时也能够使其企业的油耗指标快速的达标。

从汽车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且不论一项新技术的推广本身就需要有更多强势玩家、核心车型共同参与,就且论其冒着巨大风险来推行三缸机,这背后一定不是什么作死和罔顾消费者的需求。

可惜的是互联网的病毒式传播如今已经让关于三缸的话题彻底失控。所以,我真正旗帜鲜明支持的并不是某个车型搭载了三缸之后去引领市场或是怎样,而是三缸机的去流量化。

当下的语境里,三缸变成大众的侃资,这才是最危险甚至最阻碍技术向前发展的事情,因为网友们更愿意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也更容易不看自己不喜欢的。

在 " 流量为王 " 的互联网时代,没有人真正会关心技术的进展究竟发展至何种境地,没有人在意三缸机如何能够真正做到永久性地去除抖动和噪音。

当然,也容我 YY 一下,有那么一撮人看到这里也许会关心三缸机爬升期什么时候能够到来?当然,我也不得而知,但技术成熟度曲线告诉我们,无论哪项技术处于曲线的顶峰或谷底,并不意味着该技术有任何问题,好的技术、产品都会经历这些阶段,而我们总需要耐心与时间来等待,等待这些技术在未来的某一天造福人类。

不过等待之际,我还是要喊出——三缸机,去你的流量!

 最后更新:2022-4-8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ZAKER汽车, 虫哥 整理 发表于 2021年8月13日21:22:35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